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钢筋网混凝土结构以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成为工程建设中首选的建筑结构形式。
在這種結構形式當中,梁柱节点是受力非常复杂的部位,是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一环。
在抗震設計中,“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节点在结构中的重要性。
如何既能保證節點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又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施工便利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是梁、柱纵筋相遇、交叉的部位,加上节点本身的配筋,节点内部通常十分拥挤。
以常規框架結構中間層中間節點爲例兩個正交方向的樑上部縱筋均貫通節點區,便会在节点内相互交织成一张钢筋网组成的“网”。
當樑上部縱筋增加時,这张网的空隙面积便会相应减小,从而导致在浇筑节点区混凝土时,混凝土无法通过,振捣棒无法插入节点区的情况,造成施工质量的降低。
當然,梁下部纵筋也会形成类似的局面。
此外,由于通常情况下节点四周的梁顶面均处在同一标高,一个方向的梁上部纵筋直接贯通节点区之后,另一个方向的梁上部纵筋必须要经过变形才能通过。
這既影響了構件的受力性能,又会在梁纵筋直径较大时带来“变形”的不便,影响施工。
在提高鋼筋網混凝土結構的承載能力方面,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先后出现了钢骨劲性混凝土(SRC)、钢管混凝土、RCS组合结构等改良的结构形式。
鋼骨勁性混凝土(SRC)结构对于提高施工的便利性方面,没有明显的贡献;与钢管混凝土柱配套的环梁体系,虽然解决了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问题,但却增大了节点的体积,既增大了空间的占用率,又明显增大了节点部位的施工费用;RCS组合结构用钢梁替代钢筋网混凝土梁,采用端板与钢筋网混凝土柱连接,虽然施工方便,但采用高强螺杆贯通节点区连接两侧钢梁的方式,还是没有明显减轻节点区拥挤的状况,并且采用钢梁可能导致不经济,而且与其他结构主体构件的施工工艺也不统一。
有鑑於此,本发明旨在探索一种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该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局面,增大节点内的空隙,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该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局面,增大节点中的空隙,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要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发明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网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网混凝土梁,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网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
進一步,所述钢套箍为两个,并分别与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内设置的上部梁纵筋和下部梁纵筋对应设置。
進一步,两个所述钢套箍之间设有节点箍筋。
進一步,还包括与所述梁纵筋配合的直螺纹套筒,所述梁纵筋的端部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与所述直螺纹套筒相连。
進一步,所述钢套箍为矩形。
進一步,所述钢套箍采用等厚的钢板焊接制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爲本發明的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通过设置钢套箍,并将梁纵筋固定在钢套箍上,避免了梁纵筋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附說明I为本发明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2为本实施例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3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结构;4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钢套箍结构;5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结构;6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钢套箍结构;7a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加载制度;7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加载制度;8a_8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右侧的柱纵筋应变曲线.9a_9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右侧的柱纵筋应变曲线.IOa-IO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应变曲线;Ila-Il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应变曲线;12a_12b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滑移和变形曲线;13a_13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梁纵筋滑移和变形曲线;14a_14d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节点箍筋在不同测点处测得的应变曲线;15a_15d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节点箍筋在不同测点处测得的应变曲线;16a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左钢筋网混凝土梁滞回曲线.16b为GJ-I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右钢筋网混凝土梁滞回曲线.17a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左钢筋网混凝土梁滞回曲线.17b为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右钢筋网混凝土梁滞回曲线。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如I所示,为本发明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实施例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
本實施例的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包括钢筋网混凝土柱I和至少一条钢筋网混凝土梁2,以及设置在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网混凝土柱I同轴的钢套箍3,钢筋网混凝土柱I内设有柱纵筋4,钢筋网混凝土梁2内设有梁纵筋5,钢套箍3上与梁纵筋5—一对应设有穿孔3a,梁纵筋5延伸穿过穿孔3a后固定在钢套箍3上,柱纵筋4布置在钢套箍3外的混凝土层内,且钢套箍3外设有用于约束柱纵筋4的箍筋。
本實施例的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通过设置钢套箍3,并将梁纵筋5固定在钢套箍3上,避免了梁纵筋5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的减轻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
進一步,如2所示,本实施例的钢套箍3为两个,并分别与钢筋网混凝土梁2内设置的上层梁纵筋5a和下层梁纵筋5b对应设置,通过将钢套箍3设置为两个,可根据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承载力要求,选用合适高度的钢套箍3。
優選的,两个钢套箍3之间设有套装在柱纵筋4上的节点箍筋6,增强受力性能。
進一步,本实施例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还包括与梁纵筋5配合的直螺纹套筒7,梁纵筋5的端部延伸穿过穿孔3a后与直螺纹套筒7相连,通过设置直螺纹套筒7,能够方便地将梁纵筋5固定在钢套箍3上,确保梁纵筋5在节点内的锚固。
進一步,钢套箍3为矩形,钢套箍3的具体结构根据钢筋网混凝土梁2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确定。
本實施例的鋼套箍3为正方形,即本实施例的钢套箍3能够适用于两根处于一条直线的钢筋网混凝土梁2与钢筋网混凝土柱I相交的节点或2-4根正交的钢筋网混凝土梁2与钢筋网混凝土柱I相交的节点。
優選的,钢套箍3采用等厚的钢板焊接制成,制作简便,成本低廉。
下面結合具體的試驗對本發明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的力學性能、裂缝发育规律、位移延性、滞回耗能性能、节点核芯区抗剪承载力、钢套箍受力特性以及钢套箍面板尺寸对试件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如3和5所示,分别为为GJ-I号和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结构,表I为GJ-I号和GJ-2号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样品的参数性能表表I权利要求1.一种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包括钢筋网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网混凝土梁,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内并与钢筋网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箍为两个,并分别与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内设置的上部梁纵筋和下部梁纵筋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钢套箍之间设有节点箍筋。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梁纵筋配合的直螺纹套筒,所述梁纵筋的端部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与所述直螺纹套筒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箍为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套箍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箍采用等厚的钢板焊接制成。
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包括钢筋网混凝土柱和至少一条钢筋网混凝土梁,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柱内设有柱纵筋,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内设有梁纵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钢筋网混凝土梁柱节点内与钢筋网混凝土柱同轴的钢套箍,所述钢套箍上与所述梁纵筋一一对应设有穿孔,所述梁纵筋延伸穿过所述穿孔后固定在所述钢套箍上,所述柱纵筋布置在所述钢套箍外的混凝土层内,且所述钢套箍外设有用于约束所述柱纵筋的箍筋。
本發明的鋼套箍鋼筋網混凝土樑柱節點,通过设置钢套箍,并将梁纵筋固定在钢套箍上,避免了梁纵筋贯通节点时组成相互交织的密集钢筋网,能够有效地减轻节点中钢筋网拥挤的局面,非常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密实性。